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宁县特色小吃,看这里!

    信息发布者:zhang2588
    2018-04-14 15:06:09    来源:新华村   转载

    宁县点心属于糕点的一类,最为出名的是宁县早胜镇的点心了。它的制作方法是:1、和面:是用适量的水、油、面搅拌成絮状,揉成团,用适量的面和油搅拌均匀揉成团,称为“油面”。然后将两种面同时饧半小时后,将皮面擀成圆饼状把油面包在内面,再擀成薄薄的片状,从一边开始卷成圆棒状,切成小节,称为“剂子”。2、做馅:将熟面、油、白糖、冰糖、油炸花生、芝麻、腌制玫瑰花、少量橘皮(剁碎)、添加少量水搅拌均匀。3、将剂子用手按扁成圆饼状包上馅,继续按扁成1厘米左右厚的饼状,然后放在烤箱或平底锅进行烤制成两面金黄色,即可食用。

    宁县曹杏脯是采用当地特产曹杏为原料,精选加工而成的蜜饯类名牌产品。该产品选样考究、整形精致,片状饱满,脯质脆韧,色晶剔透,营养丰富,具有健胃消食、防癌健身功效,是国内外名优特产。1982年获甘肃省优质农产品奖,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获甘肃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奖。

    曹杏在宁县栽培历史已有100多年,因早胜镇曹家村的大杏与陕西三原优良杏种反复嫁接培育而成,故名“曹杏”。它以果大、色艳、皮薄、肉厚、仁甜、味香成为中国西北唯一可与敦煌李广杏相媲美的优良杏品种。曹杏不仅在宁县早胜原一带广为栽植,而且在邻近的宫河、董志、屯字等原区广为引种。据有关资料显示,宁县以曹杏为主的杏园面积达0.8万公顷,年产鲜杏3200多吨。

    猪灌肠也称“灌肠”,是宁县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宁县“猪灌肠”技艺大多出现在东区盘克、九岘等地,因为当地出产特色荞面,人们会在年关时节制作出猪灌肠,拿到县城卖。宁县东区的猪灌肠在整个陇东地区都闻名遐迩,那里蒸制的猪灌肠蒸得软硬适中,味道醇香,翻炒不易碎,吃起来别有风味,东区流传谚语 “猪肠荞面灌成排,葱蒜翻炒客就来。”其制作方法是将猪大肠洗净,切成长约四十公分左右,一头用线扎死;在用猪肉末和荞麦粉用水和成面团,再加入少量盐、大香、姜粉、味精等调料搓匀后,继续加水揉搓,直到成糊状为止。然后灌入备好的大肠内(一般灌猪肠的三分之二左右即可),然后用线封口,放入盘中上笼蒸熟后出锅冷却即可。猪灌肠一般的做法是炒制,现将油在锅里加热,放入蒜苗、葱丝、辣面子炝下味道,在放入猪灌肠轻轻翻炒,以免猪灌肠在炒制的过程中弄烂,影响色泽与美观,最后在放入盐、味精、姜粉、大香等调料,温炒2-3分钟即可。

    油炸果子统称果子,宁县南区也叫油炸盒子,是用蛋清、大油、细面等揉合和在一起,捏成佛手、三角、耳骰等多种式样,着以姜黄点染着色,油炸而成,其色鲜艳,香酥可口,是本地过红、白事必备之食品。

    宁县餱餱也称作“窝窝头”,一般是玉米面粉、糜子面粉经发甜蒸熟的甜食,其形状特别,为顶尖、底有窝,整体为圆锥形,吃起来有甜味。相传餱餱最早起源于周祖公刘时代餱粮之餱的孑遗,为古食物的活化石。其制作方法是用热水将玉米面粉、糜子面粉和成团,均分成大约10cm左右的面团,揉成圆球状,用大拇指按住底部不断旋转成深窝,顶部挤成尖状,外表酷似桃形,宁县农村地区较为常见。宁县餱餱营养全面,纤维素含量很高。其中所含的玉米油,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杂粮食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成为必点的一道佳肴。

    宁县酥饼属于宁县南区的一种特色点心,人们逢年过节必做,一般可以用于祭祀或者可以当做礼品馈赠亲朋的佳品。宁县地区的酥饼一般用猪油,白面粉,白砂糖等材料进行制作,通过加入适量花椒、桂皮等,然后焙烤而成。其特点色足味浓,层次清晰,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酥适口。
    宁县酥饼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分为三部分,首先拌以适量蒸好的面粉,加入适当的佐料进行搅拌,直至和匀为止,然后将面团移在面板上用力搓揉到有韧性时拉成长条,抹上清油,摘成重约65克的面剂100个,为防止粘连,每个面剂上可分别抹些油,再逐个搓成约12厘米的长条。 其次是制饼,将搓成的长条压扁,再用小擀面杖擀成约5厘米宽的面片,逐片抹上7.5克油酥、撒上0.5克椒盐,右手拎起右边的面头,向外扯一扯,再按三折折起来,每折长约20厘米,然后由右向左卷,卷时要用右手指微微往长扯,左手两指撑面片两边往宽拔,边扯边卷成10余层,再将剩余面间扯长扯薄,抹上油酥,扭成蜗牛状(1个酥饼须扯约4米长)。 最后的一步工序就是醅烤了,先将做好成型的面团,抹上香油(可以防止粘锅),然后放入铁皮制成的笼屉里进行醅烤。醅烤时的火力要分布均匀,不能散在周围,这样容易烤焦。大约10分钟后,要逐个按火色情况调换位置,防止烤焦、等到火色焦黄均匀,宁县酥饼即可出笼,味美可口,老少皆宜。

     牛馍,蒸馍的一种。宁县的蒸馍制作起源农耕文化,先周首领公刘在宁县一带开垦荒地,种植五谷,所以宁县蒸馍历史悠久,已成为宁县地区的传统主食,深受群众的喜爱。蒸馍的主要制作原料有面粉、水、酵子等。其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先用少许面粉加水发酵子,等酵子发旺以后,把适量的食用碱化成水,倒入酵子中,兑干面粉揉成团,俗称:“接面”。过半小时以后,待面团发旺,做成各种形状的蒸馍,上笼蒸半小时后,即可食用。宁县蒸馍的样式多样,一般根据形状可划分为:圆馍馍、花卷、锅台台、椽头子、爬铺子等。
     在宁县东区地域,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做“看灯子”,其形状像一个娃娃的样子,用黑豆填在面部上方当做眼睛,把馍馍当做灯笼,形状生动,既能形象的反应节日的隆重,又可以食用。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宁县人喜欢制作“巧娘娘”,俗称“面娃娃”,因为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像,农村妇女期望自己心灵手巧,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个美丽的神话爱情故事,就制作出巧娘娘来食用,它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而今,在宁县各处的农家乐,人们都喜欢食用这种民间工艺,把它引进餐饮或者酒店,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宁县的“巧娘娘”、“看灯子”在制作过程中,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造形生动,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带有着鲜明农耕文化色彩的民间风俗。

    韭菜盒子属于宁县一种地道的特色小吃,适宜于春季食用。其特点表皮金黄酥脆。馅心韭香脆嫩,滋味优美,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食品。制作韭菜盒子一般分为拌合韭菜馅和和面两部分,首先将韭菜洗净切成小段,把豆腐和炒好的鸡蛋切成小块,加入姜粉、花椒粉、食盐等拌匀成馅。然后将麦面粉加温水揉均,制成直径在15cm-20cm的面皮。然后将制成的馅包入圆片中间,再用手将边对折捏成月牙形,并将边捏成花边上烤炉,用小火约烤几分钟即成。韭菜盒子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其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适宜便秘、产后乳汁不足女性、寒性体质等人群。

    搅团,宁县小吃之一,做搅团不难,只是很费劲,一手端面粉,一手拿擀面杖,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里,同时不停地搅拌,搅至没有干面粉为至,然后注入一定量的开水,用擀面杖划成一团一团的,待烧开冒泡时,用力搅拌,直至均匀无小颗粒。第二次注入开水加热,待熟后,最后一次搅匀,一锅搅团就做成了。配上由香油、辣椒、蒜泥、姜沫、芝麻等调味的汁子,劲道,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鸡血云子在宁县西区的某些地方也叫 “鸡血面”,意思就是用鸡血制成的面,切出来的面片,红白相间,条纹清晰,配以鸡汤,其味无穷,现在还流行于宁县的太昌、和盛、焦村等地方。其做法简单,一般先在碗内加入凉水,滴入鸡血(最好是刚刚接的鸡血为好),用筷子搅匀。然后用搅拌好的鸡血加水将面和好,擀成薄片,再用面粉加水和成面饼,将面饼和鸡血擀成的薄片贴合在一起进行擀制,用手搓成面棒,用刀切成大小在2公分左右的薄片,放到蒸笼上蒸熟晒干,用时再煮,烩于热汤中,配于各种佐料,分外好吃。
     鸡血面的保健作用较好,因为鸡血中含铁量较高,而且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同时鸡血具有利肠通便作用,可清除肠腔的沉渣浊垢,对尘埃及金属微粒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作用,以避免积累性中毒。因此它是人体污物的“清道夫”。

    灰豆汤是用麻色豌豆制成的独特食品。其方法是先将圆豆子洗净,在铁锅中熬至半熟,再加水入砂锅中,红枣等调料,小火煮成稀糊,吃时加入白糖,别具风味,备受群众欢迎。灰豆汤豆绵汤糊,枣甜味香,富含营养,价格便宜,闻名宁县,夏日冷饮可以祛暑,冬日热食可以滋补。

    宁县蒸鸡肉属于庆阳的一奇一绝。在宁县南区早胜、良平等地较为常见。宁县蒸鸡肉一般选用的土鸡都是用五谷饲养的。因为用五谷饲养的鸡肉,皮质细嫩,口感独特。一般选用母鸡为制作材料,将鸡剥尽洗白,用刀剁成小块,用麦面、鸡蛋、香油、盐、姜粉等调料搅成糊状,糊了鸡肉,再用白面擀成面片摊开来,铺上肉糊,用另一层面皮盖了,边上堵一圈面棒,内一层肉,一层面,三四层后入锅蒸制,大约3、4小时后即可出笼食用。
     鸡肉的蒸制是特别费时间,一般晚上制作好鸡肉入锅,每隔两个小时,需给笼屉里加水,待到将近天明时才可蒸烂,当然在售卖的时候,用大铁桶箍成的炉子下,一直需要用木柴煨火,保持蒸鸡肉的热度和香味。在售卖蒸鸡肉时,也很有讲究,在鸡肉各个部位的叫法也有所区别,一般有鸡头、龙杠、胸脯、马子、膀子、胯子、鸡爪和心肝肺等名称,顾客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去买。 
      宁县蒸鸡肉不仅味美,而且色佳。一般蒸制出来后,笼屉边上的鸡油将两层面底全部渗透,呈现着纯黄的香色,香味蒸入面中,鸡油面也黄黄的,中间夹着烂熟的少许鸡肉,吃起来软软的,柔柔的,美味可口。

    擀面皮,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的特点,是宁县小吃代表之一,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宁县人的擀面皮做法很非凡,别处的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宁县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庆阳一带的人都喜欢吃,近几年来很流行。

    葱油饼是宁县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特色小吃,将面粉放入盆内,加入温水用筷子打成絮状,揉成团,饧十五分钟左右,然后将大葱切成葱花,加盐,油,少许面粉和匀(加面粉是为了起层次,添加量为调好的葱花油有粘稠感即可),饧好的面团用擀杖擀成长圆形薄片,抹上调制好的葱花油,卷起后盘成圆形,用擀杖擀薄成饼状,平底锅加油烧热后烙饼,当一面烙制上色后翻过来,表面用干净的用刷子刷上菜油,如此反复约3次,烙熟后取出,即为葱花饼。

    菜面是流行于宁县广大地区一种特色面食,因其面条用蔬菜揉和而成,且颜色为绿色,所以称之为“菜面”。制作菜面的步骤简单,制作前先将鲜嫩的菠菜或苜蓿下锅煮熟,再在和面时,放入熟蔬菜,进行搅拌,揉成均匀的菜面团,最后擀成面条或搓成条状,煮熟配以佐料食用,别具风味。制作菜面时,必须先把蔬菜煮熟透,一方面可以更加柔软,便于和面粉揉和在一起,另一方面在沸水中煮菠菜或苜蓿,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

    粘面,宁县乡村特有的小吃,采用宁县优质粘糜子制作而成,现将糜子碾成面粉,用水和好后,揉成拳头大小的疙瘩,放入锅中蒸,蒸熟后端出放于案上,趁热将其搓成圆柱形,放凉后切成薄片,用油炸或油锅烫烙后,撒入白糖或蜂蜜食用,粘而又甜,老幼喜食。

     宁县油糕用小麦面作面皮包红糖或蜂糖做成馅饼下油锅一炸即可。其特点色泽呈黝红色,入口表皮脆,肉酥软,馅儿香甜,让人百吃不厌。它的制作方法:取白面、糖、油、水为原料,先将水烧开,然后将白面粉倒人沸水锅中拌匀,待烫面用手摸不粘时,翻倒在案板上。凉却后,烫面兑适量的干面,揉匀堆放起来,根据温度的变化,看面是否饧好。若面完全饧好后,然后包糖馅后压扁,投入油锅文火炸制,外皮炸成金黄色后捞出,即可食用(也可以用刀切成小方块,撒上白糖食用)。油糕又叫炸糕,是宁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是使用油炸的一种糕点,呈椭圆形状,馅一般是红糖或白糖,吃起来既甜又软绵,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纯属天然绿色食品。

    洋芋拨拉在宁县某些地区也称 “洋芋疙瘩”,属于农家特色菜。做法简易,醇香可口。首先用刮刀把洋芋皮刮掉,用水掏净,切成细条状或用叉子叉成小而细条状,每一根洋芋条上都裹上一层面衣,尽量不粘糊在一起、根根分明最好,然后上屉蒸20-30分钟。把蒸熟的洋芋拨拉用筷子抖散、晾凉即可。辅料一般是用辣椒、葱段、姜片、肉片、香菜末等调制。还有一种食用方法是将蒜泥、油泼辣椒、酱、醋、葱油调和而成的汁加入蒸好的洋芋拨拉,拌匀即可。洋芋拨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如今,洋芋拨拉作为宁县的绿色食品成为招待各界来宾的名味小吃,如今在宁县的各个大型酒店、饭店都可以吃到正宗美味的洋芋拨拉。

    宁县民间传统膳食臊子面,因其口味较辣,吃在嘴里不断发出嘘嘘哨声,又称“哨子面”。有一首民歌唱到:“十八省里(那个)转一遍,好不过咱宁县的臊子面”。宁县臊子面做工精细,制作分揉面、擀面、做汤、煮面几个工序。“揉的面银团团,擀的面纸一般,剁的面千条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筷子上打秋千,盛到碗里赛牡丹”。做成的臊子面条长如线,细如丝,长而柔韧,细而不断,易于消化,老幼皆宜。因汤料不同可分为臊子面和酸汤面。臊子面喷香美味,酸汤面清爽适口,别具风味。

    面筋是宁县一种常见的食类小吃。制作面筋俗称“洗面筋”。先将面以适量的水和好,揉成面团,再加入适量的水,用水反腐搓洗面团,搓到面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基本被分离开来为止。一般用箩分离,漏下去的是淀粉汁水,留在上面的是蛋白质混合物。淀粉汁水沉淀后,滗出上面的清水,倒入锅里,稍加火,搅拌,待起块时取出,放在笼屉蒸熟。最后将蒸好的面块用饸饹床子轧成圆形细条。,放入笼屉,抹平,蒸熟,切开,上面有蜂窝块状小孔。给两种食物加上调料,即可食用。做好的面筋白中略带淡黄,柔韧而有弹性,甚为可口。

    麻花是一种油炸食品。宁县的麻花以其大、酥、香而文明,被甘肃民间艺术协会命名为地方风味小吃。制作麻花,先将一份兑好的面搓成绳状细条,再一手稳住一头,另一手沿着一个方向搓,这样整个细条都拧上了“劲”。劲上到一定程度再叠为三折一松手,三折很快就拧在一起,形同绳状,长约一尺。最后放到油锅里,待炸到金黄色时即熟,取出。炸熟的麻花带有绳子的花纹,故称麻花。

    宁县炉齿馍属于宁县一种特色小吃,因为经过特别工艺加工后,其形状酷似炉齿而得名。炉齿饼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其制作历史可以远溯于周代,当时的人们能够燔黍,即"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现代的炉齿饼就是由燔黍演变来的。制作炉齿饼须用圆形平底铁锅,这样可以轻易的摆放小石子。焙烤用的小石头一般是在当地马莲河畔收集而来的,石质坚硬,导热性强,有利于面饼的受热均匀。制作时,首先要根据所需量选好的面粉和适量的食用油,把面和匀,加入酵母粉让其发酵,然后在面案上揉匀,使面团揉的劲道能拉着不断,再适量加入食用油继续揉面,直至和匀为止。同时,要选不裂、不破、不碎、形似豆粒大小的完好石子,用清水多次淘洗干净,炒热后倒入菜籽油量使之润滑。这时将发酵好的面团擀开,涂上油和小茴香,擀成长方形,用刀在当中依次顺长剺三下,铺在热石子上,再从锅边铲些热石子盖在上面,焙制而成。炉齿馍出锅后必须放在大木盘里晾凉,也必须一层层叠放起来,在上面捂上微湿的笼布,尽量不要晾晒,否则会使香味挥发或口感变硬。宁县炉齿饼因其香味扑鼻、油酥咸香、风味独特、经久耐贮,是馈赠亲友、招待佳宾之佳品。

    宁县方言叫凉皮,亦称“酿(音rang)皮”,是宁县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它虽是小吃,但既可主食充饥解饿,也可作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凉皮的做法与面筋有相似处,先将面粉用凉水和成面团,然后在清水中反复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滗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地盘内上笼蒸熟,晾凉后切成韭叶宽的长条即可。面粉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或方块,随碗搭配。一碗晶莹透亮的凉皮,加上辣椒油、精盐、酱油、蒜泥、香醋等作料,色香味俱佳,吃起来软绵爽滑,口感细腻,回味无穷。盛夏酷暑,吃上一碗,不仅酸辣凉爽,柔韧开胃,而且解热消暑,有益健康。就在燥寒的冬季,吃一碗凉皮,犹如冰水灌肠,一凉到底,燥热顿平。

    狗舌头馍是宁县早胜镇的一种特色小吃,也称“狗舌头馍” ,属于一种烙饼类食物,因其形状窄长而两端方圆,形如狗舌头,故称狗舌头馍,在宁县早胜已有200多年历史。狗舌头饼属于老百姓在千百年实践中得出的一种较为精细的馍类制作方法,其大小均匀,约一二两,饼色淡黄,厚不过一指,香甜可口,脆而酥,一般在春夏季节制作,可以装箱当做礼品赠送他人。狗舌头饼存放方便,不易变质,宁县早胜当地农村人家基本都会制作,既是一种特色小吃,也是早胜群众较为喜食的一种主食,寓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宁县狗舌头饼的制作方法和一般馍馍制作大同小异,都用优质面粉、姜黄、清油为原料,配以小茵香、食盐,用特制烤锅烧烙而成。首先给发酵好的酵面以中和酸味,再以面粉兑和,揉匀成面团,接着以等量分面团为若干小块,仿做成狗舌头状,做时必须让饼子表面平整,内面略有凹下,在施以食盐、小茴香少许,最后放到浅子锅(一种底子平专用来烙饼的铁锅,以铁做的为好)烙熟。在制作过程中,烧火的柴火只能用麦草,因为麦草火力柔和均匀,容易在饼面 “上色”。烙好的狗舌头馍,因施有小茴香,其味可口,颇为适口。

    宁县土暖锅以鸡汤或自行调制的肉汤,加入花椒、姜粉、盐、红辣椒等熬煮,之后再加进粉条、肉丸子、鸡肉块、酥肉、大肉片、豆腐、蘑菇、木耳、黄花菜、萝卜片、油菜、白菜等,盛入中心带烟囱、下端有火膛的铜质或砂制火锅内,煨以木炭火。烧煎后,全家人围坐一圈,边烧边吃。系冬季食品,亦有团圆之意。因味道醇香、可口、独特,已成为宁县人招待贵宾的佳肴。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